第三节 动物生产
一、 向工厂化养殖说不
目前搞的工业化养殖,已经严重违背了动物的生长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潜在健康隐患。以前要1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4或5个月就能出栏,肉食鸡在激素作用下可在45天内出笼,鸭38天。更有甚者,鸡、鸭、鹅等鸟类终其一生,都是在传输带上长大的(为方便清除粪便有人搞了这样的发明),在生长过程中,其脚趾就没有接触过土地,没有见过阳光,连空气都是污浊的,更不要说鸭、鹅等水禽接触水面、水中的鱼虾、水草等美食。生产者因了解生产过程的危害,从来不吃自己的产品,任其流向市场。人工饲养环境下长大的鸡、鸭、鹅、猪、鱼、虾、龟、贝、牛、羊等等肉类产品,或多或少地摄入了激素、瘦肉精、安眠药、苏丹红甚至避孕药等等天然食物链中原本不存在的东西。那么,这种所谓科技进步带来的动物养殖方式有哪些问题呢?
一是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动物粪便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突出表现在重金属和抗生素超标。这样的有机肥如果没有科学的处理(重金属非常难处理),是连作肥料的资格都没有的。我曾经咨询过一位负责工厂化养鸭的技术人员,能否不让重金属进入到粪便里去,他十分肯定地说能,但会增加5毛/只的费用,而他们养一只鸭的净利润只有4毛钱。也就是说如果算环境账,传输带上养鸭就没有了利润。可见,大型养殖场是将生态环境成本作为零的,这还没有计算消费者的健康代价。
二是健康问题。儿童性早熟、肥胖,与速生动物食品是有一定关系的。集约化的生长速度更快,商业利润空间更大。然而,这样的养殖方式很少考虑对人体的影响。那些看起来像食物的东西,实际是各种化工产品载体,是各种工业化产业链上的产品。人类食物链不幸促成了化工产业链、医疗与健康产业链“联姻”,食物成了资本牟利的最大工具,这是人类进化史上闻所未闻的事。工厂化养殖死畜、死禽难以避免,个别时候达到5%以上,这就反映了养殖方式本身就不是健康的。大量死亡的动物,如果被不法分子加工成食物进入市场,就更加大了健康隐患。如果不让流入食物链,就会进入环境,黄浦江漂死猪,桃花江漂死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三是动物福利问题。在传输带上,动物出来进食,基本不活动,这就大大改变了生物的生长规律。生长速度太快,为减少死亡必须依靠大量抗生素;为让鸡、鸭、鹅、猪、羊生长更快,需要食品添加剂,有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如重金属等。集约化养殖场的粪便奇臭无比,就是人们添加的东西太多了,这样的肥料对农田都有一定的危害。借助乡村振兴机遇,应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让动植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快乐成长,避免畜禽“速成班”现象,提高动物福利。
四是农民没有养殖业收入,被剥夺了创收机会。农民生态化养牛、驴、猪、鸡、鸭、鹅、狗、猫等动物,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动物养殖是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困难时期,农民的老母鸡产的优质柴鸡蛋,就是孩子们上学学费的重要来源,鸡屁股就是农家的“银行”。而今,工厂化养殖将农民重要的增收渠道堵住了。虽然街道没有了动物粪便,乡村卫生条件改善了,但工厂化养殖场的废弃物成了重要污染源。应充分利用林下、闲置院落、高秆作物下、荒漠、草原等生态空间,鼓励农民搞生态养殖,将动物养殖这一重要增收技术还给农牧民。
五是动物品种退化。工业化的品种,大都来自工厂化的畜种或禽种场,是资本财团控制的,农民由于不让搞养殖,或者因竞争原因,农户养殖的利润空间被挤占,一些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优良驯化动物基因就会因农民放弃养殖而退化。在农村,我们几乎找不到九斤黄母鸡、芦花鸡、黑山猪等优良品种,就说明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乡村振兴中,驯养动物离不开。要恢复它们的自然本性,提高养殖动物的附加值,这样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竞争力。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减少重金属、激素与抗生素残留,这样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呵护作用,从源头少制造病人。
二、草原养鸡好处多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技术不断应用到食物的生产、储存、加工领域,突出表现在大量化学物质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大大丰富了人类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然而所带来的健康与环境代价也是十分沉重的。以鸡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4000年。在甘肃天水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已经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家鸡祖先。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鸡的习性是好动,不断刨食,能够作为食物的如虫子、蚯蚓、草籽、草业、粮食,它们都喜欢。鸡吃饱了,还喜欢将沙子或干燥的土刨到羽毛上,然后用力抖擞,这个过程不仅使其毛色光鲜,还将身体内的寄生虫抖掉。鸭子和鹅喜欢水,但鸡怕水,鸡不能洗澡,就用这种办法洗“沙浴”。自由活动的母鸡下蛋后发出“咯咯哒”(个个大)自豪的叫声,而好斗且都赢的公鸡则管理她的母鸡群,不断繁衍后代。鸡的寿命13年,长大成鸡的时间约6个月。
但工厂化的鸡就惨了,不要说没有挑选食物的权利(是被喂养的),就连晒阳光的权利都没有了,一辈子脚丫子就没有下过地。这样的鸡身体很弱,春节放鞭炮都能吓死。在工厂化车间里产蛋后的母鸡早没有了“个个大”的自豪感,而是“咕咕咕”的痛苦叫声。母鸡成了标准的产蛋机器,自由活动的母鸡每年只产100多个蛋,而工厂化养殖的鸡被人类逼迫每年产300多个。速生的肉鸡命运比母鸡还惨,还没有性成熟,就被屠宰了,从鸡出壳到长大,仅需要短短的45天,每天离不开抗生素、维生素、激素之类。工厂化养鸡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鸡舍很臭,说明鸡一直是污染环境下长大的。
同样是鸡,用的名字都是鸡,外形也是鸡的外形,但自由生长的鸡与工厂化养殖的鸡,其生长的环境、内部的品质、所含的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不应当叫鸡。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教授,风趣地将后者命名为“鸡状物”——长得像鸡但已不是鸡的怪物。
自2000年起,笔者课题组就在巴音胡舒嘎查从事生态恢复试验。经过连续10年努力,该嘎查80平方公里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初步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水平。我们的试验思路是:限制中型和大型牲畜数量,发展对草原破坏很小的禽类 (鸡、鹅、鸭),增加牧民收入;引导牧民进行生态保护;自然恢复的大面积草原用来打草卖钱;“鼓励”牛羊进入农区吃秸秆。我们称这种模式为“禽北上、畜南下”。在山东平邑县农区,我们还建有“畜南下”大型试验示范基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禽北上”这一模式呢?草原自由牧禽有哪些优势?试分析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草原空间资源。牧民普遍拥有大面积草原,如锡林郭勒北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牧民人均有2100亩草原;我们试验地所在的嘎查人均也有400亩草地。但是,如此辽阔的草原却没有给牧民带来太大的实惠,平均每亩收入低于10元。我们认为两条腿的鸡相对于四条腿的牛羊来说,对草原的破坏力几乎没有,空间大,禽类自由活动的地盘就大,选择有水源的地方,适度集约化利用。因为我们仅利用草原地面空间,且只有三四个月时间,没有对土壤扰动,这样不会引起沙尘暴等生态灾难。来自农区的粮食,转化为禽类粪便后还可补充草原养分。
第二,充分利用草原的水热资源。相对于地中海沿岸荒漠,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区条件还是相对优越的,前者雨热不同期,而后者雨热同期。我们的草原降水量虽只有250-450毫米,但集中6~9这三四个月中。这一阶段,光照充足,雨量集中,温度适宜。如此优越的气候环境对人类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对于禽类健康生长更没有问题。因为到植物枯萎季节就“收获”草原鸡,避免了养殖牛羊等牲畜造成的“春瘦、夏肥、冬掉膘”恶性循环。
第三,充分利用草原的食物资源。草原上各种昆虫、草籽、嫩叶、灌木籽、树种,都是很好的“粮食”。这些“粮食”人虽无法下口,但两条腿的鸡则非常喜欢。试验数据表明,草原上每获得1公斤鸡重,消耗粮食2.3公斤,而在山东林下养柴鸡,则高达4.8公斤。草原生态养鸡平均每只可省粮2.5公斤,节粮率达52%。省出来的“粮食”完全是鸡从草原上自由觅食来的,是那些虫子、种子和嫩叶换的。草原是后备粮仓,但要由鸡去“开荒”。
第四,减少了牧民劳动强度。草原养鸡仅利用植物生长的三四个月时间,加上育雏以及后期出售所需时间,前后生产周期不超过6个月。这样的话,牧民就可以“劳作半年,休息半年”,传统的接冬羔、冬季放牧等辛苦活从此远离牧民。最关键的是,即使在劳作的半年时间内,放养鸡的劳动强度远远小于放养同类经济效益的牛羊,年龄大的牧民或妇女均可胜任。据笔者观察,一个牧区妇女养殖2000只鸡,每天喂食三次,一次工作时间仅五分钟左右,不到她为一只奶牛挤奶的时间。曾养过鸡的牧民对笔者说,在草原上一个人可轻松放养5000只左右的鸡群。
第五,大大提高牧民收入。这是最为关键的,再良好的生态治理思路,如果不能够给农牧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注定是失败的。草原养鸡的效益是很客观的。不计牧民劳动力成本,每只鸡净赚15元左右,超过牧民养牛羊1亩地的收入(平均10元/亩)。巴音胡舒牧民那森乌日图2007年,养殖400只鸡,净收入7000多元,今年他家已养殖了2000只,拟再从我们的5万试验鸡苗里再养殖5000只,显见他们是尝到甜头的。生态养鸡可从根本上提高草原牧民收入,带动生态保护,为国家节约大量治理费用。由于没有空气污染,草原放养的鸡在大城市有竞争力。如该模式成功,就等于城市消费者自觉消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第六,促进生态恢复,减少沙尘暴等危害。实践证明,浑善达克等沙地草地,如果减少了人为压力,在生态退化尚未达到阈值的前提下,完全能够自我恢复。在试验的前3年,4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就基本恢复生态功能。强有力的事实让牧民看到了现实效果,我们的模式很快在正蓝旗牧村中推开,连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周边旗县牧民也自费前来参观取经。2007年,我们的实验成果被国际著名刊物《科学》长篇报道。
第七,避免农区养禽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是工业废弃物的2倍多,农区集约化养禽的粮食主要来自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里混入了饲料添加剂,重金属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污染还造成了太湖等重要湿地的水体富营养化。而利用开放草原空间养禽,禽类粪便直接变成肥料进入草原。输入的玉米等粮食,加上草原的食物,变成了鸡肉进入大城市,留下禽粪等补充草原养分不足。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草原空气新鲜,没有污染,禽类很少得病,所需药物也是大大减少的,这样的生产过程避免了禽药和添加剂污染。
第八,避免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暴发。由于草原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物与植物食料,安全的饮用水,适宜的温度,加上充足的阳光,能够接触土地进行沙浴,活动空间大,这样的环境下鸡生病的概率大幅度下降。在农区工厂化养鸡死亡率5-10%,而在草原上死亡率可控制在1%以下。只有进行常规防疫,草原养鸡可以大幅度减少新城疫、禽流感等风险,鸡基本不生病,从而使禽肉蛋远离了抗生素污染。
“禽北上”草原可为当地牧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吸引牧民不离土并为国家生产“粮食”;“以禽代畜”还可从根本上消除牲口对草原的破坏,恢复草原,抑制沙尘暴。这一全新做法非常值得国家有关部门去尝试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