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辽宁日报· 阅读》2017年03月26日。发表时题为《生态农业的全息实践》,发表时有改动,原文附后。)
http://ent.lnd.com.cn/news/2017-03/30/content_4549823.htm
生态农业的全息实践
2017-03-30 09:16:02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 编辑:徐硕
对于生态农业的种植,存在多种方法,比如自然农法、生物动力学等等。而很多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甚至想建生态农场的人,往往看了上面这些就一腔热血地扎进去,缺乏一个理性的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的《生态农场纪实》则多了对于问题产生的分析和思考。
《生态农场纪实》 就是蒋高明对其生态农场的工作纪实。
我开始关注生态农业的问题源于我切实的个人体验。
数月前我患上了某种皮肤病,不知是湿疹、过敏抑或病毒性感染,久不得治。最终在北京某部队医院皮肤科得到了医生如此的解答:“这几年,看皮肤病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怪病我们医生都没见过,更别说治了。我就劝病人,与其花钱看病吃药,不如去买生态食品,结果有些人回去吃了一段儿,病就好了。”
自此,各生态农场的食品是我家餐桌的首选。而来自蒋高明弘毅农场的产品则是必备。
读罢此书,方知蒋高明究竟是何人。他是一个想要拯救中国农业的人,是一个意欲通过拯救中国农业进而拯救人类文明的人。他以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原点来思索当下社会,以此找到现世问题的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然而他所做的还不止于此,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后,他用弘毅农场实践着其理念,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修正其方案,并将实效呈现于世。他在以其生态农业的理念对抗现世的工业化农业,他在以“乌托邦”式的信念对抗这个以功名利禄为指标的社会。
一个坚毅的灵魂在坚守着,这是对一种文明的坚守。
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51%以上。然而,如蒋高明所阐释,当下农村面临着农村文化丧失、乡村生态失衡、农民癌症数量激增等等的严重问题。当一半以上国人的生存出现危机,一个社会将会面临动荡不安。当我们以提高利润、降低成本为操作指标,破坏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削减的是我们文明的厚度。口粮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农业出了问题,是文明出了问题。一个文明出了问题,预示着一个民族将会出问题。
工业化农业侵蚀着整个地球,当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蒋高明呈现给了我们另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蒋高明及其团队的心血,是一种意欲承接文明的气节。
□徐秋石(作者为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一种承接文明的气节
——读蒋高明《生态农场纪实》
徐秋石[1]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生态学家蒋高明的弘毅农场取名于此。其人之气节亦是如此。
我开始关注生态农业的问题源于我切实的个人体验。
数月前我患上了某种皮肤病,不知是湿疹、过敏抑或病毒性感染,久不得治。最终在北京某部队医院皮肤科得到了医生如此的解答:“这几年,看皮肤病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怪病我们医生都没见过,更别说治了。我就劝病人,与其花钱看病吃药,不如去买生态食品,结果有些人回去吃了一段儿,病就好了。”
自此,各生态农场的食品是我家餐桌的首选。而来自蒋高明弘毅农场的产品则是必备。原因很简单,其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的“六不用”原则所生产出的食品,我吃着安心。
此书是蒋高明对其生态农场的工作纪实。
读罢此书,方知蒋高明究竟是何人。他是一个想要拯救中国农业的人,是一个意欲通过拯救中国农业进而拯救人类文明的人。他以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原点来思索当下社会,以此找到现世问题的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然而他所做的还不止于此,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后,他用弘毅农场实践着其理念,通过实操来验证和修正其方案,并将实效呈现于世。他在以其生态农业的理念对抗现世的工业化农业,他在以“乌托邦”式的信念对抗这个以功名利禄为指标的社会。
一个坚毅的灵魂在坚守着,这是对一种文明的坚守。
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51%以上。然而,如蒋高明所阐释,当下农村面临着农村文化丧失、乡村生态失衡、农民癌症数量激增等等的严重问题。当一半以上国人的生存出现危机,一个社会将会面临动荡不安。当我们以提高利润、降低成本为操作指标,破坏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削减的是我们文明的厚度。
高晓松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然而,当眼前的苟且都过得满是不安,生存的危机如何支撑一个已不健康的身体去感悟文明的诗和远方。
口粮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农业出了问题,是文明出了问题。一个文明出了问题,预示着一个民族将会出问题。
自古“民以食为天”。当人民的“天”要倒塌,承接其恶果的是孰人?
是人民。
是我们。
工业化农业侵蚀着整个地球,当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蒋高明呈现给了我们另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蒋高明及其团队的心血,是一种意欲承接文明的气节。
蒋高明,《生态农场纪实》,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徐秋石,北京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方向: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史,科学文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