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连载之三十三: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4)

第四节乡村森林保护

一、人类起源于森林

乡村是与森林密切相关的,村这个字带有木字旁,就是指在有乔木分布的地方。森林在先,乡村在后,城市更在乡村后。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丛林。大约1000万年前,整个非洲大陆覆盖着连绵不断的森林。后来,大裂谷的形成改变了非洲的地貌和气候,森林丧失了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碎片化使得东西部动物群的交往受到了阻碍。环境改变后,人猿的共同祖先发生了分离。西边较大居群的后裔适应湿润的森林环境,成为两种大猿;而东边较小居群共同祖先的后裔则相反,出现了一种对空旷环境适应的新成员,即人类的祖先。从这个高度简化的人类起源故事看,人类从诞生起,就和森林有不解之缘。

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工业原料、燃料、饲料、肥料及油料;森林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森林是生态良好的标志。从全球环境看,森林生态系统还是控制全球变暖的缓冲器。森林减少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30%-50%。反过来讲,要控制全球变化,减少日益增加的空气二氧化碳,在适宜的地区大量发展森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将热带雨林形象地比喻成地球之肺

森林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除了人类起源于森林外,世界上90%以上的物种跟森林有关;热带雨林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宝库,它拥有200万物种,至少是地球上动植物种类的50%。仅在巴西Rordonia地区1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中,就有1200种蝴蝶,是美国和加拿大蝴蝶种类总和的2倍。

遗憾的是,尽管人类从大森林里走出,人类对于养育他的母亲并不是呵护有加,而是不断地砍伐与掠夺。砍伐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森林本身,栖息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个灾难之后的受害者就是人类本身了,日益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大气温度、全球性降水分配不均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大肆砍伐森林造成的不良后果。

毁林的例子比比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 估计还有55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处于未受破坏的状态,保留的面积只有原来的50%,相当于美国国土的三分之二。即使这些剩余的热带雨林,每年也以1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被砍伐;同时有等量的雨林由于耕种、采樵和放牧受到严重影响。照此速度,全球热带雨林将在30年内彻底消失。热带雨林破坏多发生在经济落后的非洲,如委内瑞拉每分钟消失热带雨林达30公顷。在我们大部分人的有生之年,世界上将有1/4的物种将随着热带雨林一起消失。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乡村森林破坏的主要元凶。20世纪上半时期,在波罗的海诸国和前苏联西部的交界处发生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二战以后,在工业伐木的同时,许多造林工程开始实施,但是造林的速度赶不上砍林的速度。由于非法采伐,俄罗斯联邦损失了约8.5亿公顷温带森林和泰加林,所毁森林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22%,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最大的森林面积。工业污染也导致森林严重退化,是一把看不见的巨型斧头。东欧和中欧大面积的林地遭到了酸雨的危害,在俄罗斯联邦的工业中心乌拉尔、科拉半岛和西伯利亚都发生了森林退化,仅在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就有50多万公顷林地受到破坏。俄罗斯联邦的车诺比尔有100万公顷林地受到影响。

在地中海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和树木砍伐,目前不受干扰的森林面积已经非常之少。受气候条件(空气干燥,风力强大)影响,火灾和植被的可燃性是地中海地区林地的主要敌人。据估计,每年平均有50万公顷的林地被烧毁。火灾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在传统牧区,牧火非常频繁,尤其是在灌丛林地,其他绝大部分火灾是由于疏忽引起的,而非犯罪意图。在干旱年份,火灾发生的次数急剧上升,尤其是在旅游区。

、森林的功能

关于森林的功能,许多教科书上都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妨看一组枯燥的数据:每公顷森林可年吸收灰尘330~900吨;有林地比无林地每公顷多蓄水20吨,即森林是绿色水库;每公顷防护林可保护100多公顷农田免受风灾;每公顷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含负氧离子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每公顷大约1500棵松柏树,一昼夜能分泌30公斤抗生素,杀死肺结核、白喉、伤寒、痢疾等细菌,所以森林还是我们的保健医生;噪声通过40米林带可减噪1015分贝,即森林还可以让人安静下来;林地只要有1厘米的枯枝落叶层覆盖,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水土保持效果比裸地提高44倍。还有,森林冬暖夏凉,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气温高2左右。因此,适宜的人居环境里应当有森林。

空气污染和干燥容易引发和加重呼吸道及肺部疾病。森林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和加湿器。吊篮、芦荟、仙人掌等植物还可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兰卡斯特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有树木的庭院空气中的PM2.5PM10降低了50%。蒸腾作用将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气孔释放到空气中,利于集结灰尘,保持空气清新。医院附近种植松柏就是利用松柏树可分泌抗生素的这一特点。实践证明,乡村森林中空气含菌量每立方米不超过40个,远远低于城市街道的4百万个。充足的氧气支持人体新陈代谢,缓解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森林是天然“氧吧”,释放的负氧离子号称“空气维生素”,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吸附PM2.5,还有助于调节中枢神经。

没有了森林呵护,人类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20056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夺取了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88名小学生的幼小生命。如果从表面上看,那些小生命是被那平时看似柔弱的水变暴而夺去的,但是,水为什么会变暴呢?这与森林生态环境的退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雨降落到地面上形成径流。地面上如果没有任何的覆盖物,像城市的水泥地面那样,那么雨水将很快聚集成大水;如果这个没有覆盖物的地面变成了坡面,即山坡上,那么聚成大水的速度将更快,洪水猛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地面上有植被,植被下面有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下面有土壤,那么,再暴的雨变成猛兽之前都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因为,暴雨的力量被山上的森林、灌木、草本、枯枝落叶、土壤五道卫士大大地减弱了。从茂密森林里流下来的是涓涓溪流而非急流或者泥石流。失去了上述五道卫士保护,暴雨直接从裸露的有一定坡度的岩石面上滚下,其势如猛虎下山

200269,陕西佛坪一场大水夺237人的生命, 3103人无家可归,10564间房屋被毁垮。洪水形成的原因与上面分析的一样,只不过来势更猛:一是24小时内的降水超过了400毫米;二是大量的小如篮球大如磨盘的石头在水里滚动,杀伤力更大。而这些大石头是从山上冲下来的,因为山上的树木遭到了严重砍伐,土石裸露,遇暴雨成灾。洪水夹带着石头,其破坏力,甚至连抗8级地震的三层楼房也不能幸免。

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早就被美国科学家证实了。1965年,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将胡伯德-布卢克森林地区一条河流上游38英亩的森林全部砍光,并用除草剂将新长出的小草也全部杀死,观察水土和养分流失情况。没有了森林保护,流出峡谷的水量增加了40%;钙的流失量增加了10倍;氮由原来每公顷吸收2公斤到释放120公斤,河水硝酸盐含量超过安全饮用水标准。被砍伐后的峡谷肥沃程度急剧下降,爆发洪水的危险大大增加了。由涓涓溪流到洪水猛兽,原因就是上游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一个人在较为密闭的空间中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变得暴躁易怒,如果马上出门看些绿色植物,呼吸新鲜空气,心情就会逐渐平复下来。植被的重要性从古代就被人们意识到,明末画家文震亨《长物志》中写到:“水令人远,石令人古,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提出植物与人息息相关。植被多少也是衡量城市健康的一种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平米为健康城市”。

2016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中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北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上海2017年末将增至7.82平方米;广州为16.5平方米,而伦敦为24.64平方米。这是城市中的数据,乡村森林覆盖率多少为好,尚没有人认真研究过。为保护环境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我国政府正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植被面积:林业局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人工造林及退耕还林;住建部规定园林城市必须先植树、多造林;农业部门转型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这些均需要有森林参与进来。

乡村造林

乡村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且容易操作。乡村有很好的生态空间,还有本地树种,乡村还具有悠久的种树习惯。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小孩的家庭均要种3棵树;日本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美国每年因违规砍树而被个人或社会告上法庭的案子也不在少数。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出生,无论生男生女,都要种一棵树,女孩出嫁时可以做嫁妆,男孩到死亡可以做棺材,尽量不砍树,不去破坏自然。

日本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即使如此,该国国土面积的67%为森林所覆盖。森林蓄积量达35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占41%,天然林占59%,而这些森林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天然林中树龄高,蓄积量大的多分布于深山地区,被划定为保安林、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发挥着国土保护、自然景观维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要作用。分布在山村附近的天然林也根据居民的要求,更多地发挥着生活环境保护及保健休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从二战以后,日本强调造林,以针叶林为主,面积约占98%,蓄积量占99%。因此,日本人工林大都生产了优质的木材。即使如此,日本开始营造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其他阔叶本地树种,如麻栎、山毛榉等。日本的森林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为国有林、公有林和私有林。这3种形式的森林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为31%11%58%。国有林主要由林野厅管辖,大多分布于偏远山区,强调其生态功能。公有林包括都道府县和市镇村等地方政府所属的森林。私有林无论面积还是蓄积量均占全国50%以上。随着木材生产由天然林向人工林的转变,今后日本的木材供应将更大程度的依赖于私有林。

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无不利用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将生态危机外部化。一方面他们强调国有森林要突出公益服务,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追求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大量进口木材,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日本对自己的森林,爱怜有加,但对别国尤其发展中的国家木材却大量进口,造成别国的生态环境破坏。

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经有关专家考证,在4000年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加上战乱、灾荒、开荒、开矿、放牧等人为活动,森林资源日趋减少。到2200年前的战国末期降为46%1100年前的唐代约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为26%1840年前后约降为17%;民国初期降为8.6%。可见,中国乡村的森林是被过度增加的人口一口一口地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力号召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尤其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以后,造林运动成为了全民的行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工林占了很大的比例,北方突出表现为以杨树林为主,南方则以杉木林为主,树种单一容易造成病虫害,今后乡村造林,应充分考虑生态树种

乡村造林的成就较好的时期当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是造林质量高,成活的多;二是造林树种多用本地种类,如北方的油松、侧伯、落叶松、云杉、冷杉;南方的马尾松、铁杉、相思树等。那个时候,即使乡村造林,也多选择长寿、木材优质的树木,如在中国北方是国槐、楸树、刺槐、榆树、旱柳、枫杨、油松、黑松、侧柏、杨树(不是今天的速生杨)等。如今,我们造林一味强调速生,北方基本成了杨家将。仅为了一点点经济效益,却失去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我们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

四、重视乡土树种

除了树种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人工造林并未体现物种多样性,经常一片树林全是杨树或柳树。单一种类的树木,不易抵挡自然灾害的侵扰。我国造林区域广泛,只有了解森林分布情况才能正确指导造林工程的实施。例如,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的集中分布区。我国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森林,即常绿落叶混交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集中在贵州、广西、云南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山地上;硬叶常绿阔叶林集中在金沙江中上游河谷两侧山地上。

飞、封、造是现代造林的主要措施。种子造林指的是人工点播种子,而不是通过苗圃移栽树苗。人工点播种子可以避免飞机播种的盲目性,目标性更明确。虽然有些种子不能成功萌发,或者易被破坏,但自然界中的种子繁殖也是以牺牲一定数量的无效萌发为代价的,我们可以对种子进行处理,如采用包衣、大粒化等措施,从而提高种子造林成活率。此外,种子造林的费用也比苗木造林要低。

我国城绿化中负责造林工作的大多是园林专家,而在国外,则以生态专家为主。生态学家具有很多优势,应该参与到城绿化造林中。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生态学家会更多地考虑物种优势,例如行道树、农田防护林的疏密与乔灌草的结合,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问题,植物生态功能完备和人工辅助的问题等。

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一定要特别注意乡土树种和外来种的问题。乡土树种是长期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一类植物,外来种则是将原来生物链上的一个成员搬了过来。我们不否认一些外来种很好地适应了本地生态,但是此种植物一般生长环境以栽培条件为主。乡土树种多长寿,可用种子繁殖,自生自灭,可以脱离人工呵护,与当地环境很好地协调;而外来种则相反,控制不好甚至会成为入侵物种。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被也一样,如果乡村造林都以本地种为主,生态绿化景观才会有特色。

乡村造林生态化的提法非常好,造林生态化的空间也很大,现阶段应加大对现有生态化属性较高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大型林场的管理等。在制定造林目标时,应该遵守生态学规律,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早日实现林业生态化的目标。

五、杜绝大树进城

在很多新建的广场、马路两旁,一些缺胳膊少腿的大树和古树凄凉地站立着,有的萌出了新枝条,有的干脆成了枯树。这些大树是城市改造者们从乡村买来点缀城市的,有人自豪地称这种做法为大树进城

美好的东西多在乡村,唯有进城农民被人称为土老冒。昔日人们瞧不上眼的乡土树木被城里人看上了,顿时身价倍增,纷纷被人挖出来卖进城。无怪农民们自嘲:城里人不稀罕俺,可俺家的树却有了城市户口。

进入本世纪以来,城市生态建设强调本地物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本是件好事。但是,问题出在苗圃里都是些物种,到哪里找本地树木啊?乡村大树多是,于是,树贩子们来了好生意,乡村的大树遭到了大炼钢铁以来最大的破坏。此风从上海刮起,很快在北京、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山东,甚至在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内地与边疆的城市蔓延。在全国,几乎在所有的城市改造或广场建设都能见到进城大树的身影。

山东中部的一个地级市改造,从乡下采购大树6400余棵,胸径大都在30厘米以上,平均每棵1万元左右,其中从湖北省挖来的一棵梣树收购价高达22万元;西南某市近年来移植进城的大树数以万计,这些农转非的大树,或因水土不服,或管护不到位,死亡严重;贵阳市为争创全国园林城市,采取大树进城的绿化方案,从农村或林区大量购买已经长大成林的树木。短短两年,几万棵的大树(含古树)和珍贵树木涌进贵阳。可好景不长,大树进城后不久开始成批死亡,死亡率超过70%。某城市要实施万棵大树移植工程,要消灭城区内无大树的历史,而他们的目标,竟是用2-3年的时间从乡村移植大树30万棵,这都是丑陋的以邻为壑牺牲乡村生态的丑陋做法。

大树进城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就在广仁岭南山一带松甚是茂盛者,将树高一丈之内者移于热河钟鼓楼沟松树岭一带山上自生小树林内,起刨一百五十余棵移于园内,至于杂树,照旧采买补栽。但是清朝皇帝移栽树木的目的仅是补栽,树木移动的距离几乎与避暑山庄一墙之隔,远不是今天这样,跨县、跨市甚至跨省的移栽。大树进城的危害有哪些,试分析如下:

第一,造成乡村生态环境与文化多样性的严重破坏。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的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依存关系,将大树挖出并截肢处理,完整的群落生态必将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的恶果是水土流失,鸟兽失去家园,与其改善的城市局部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在移栽过程中,每棵30厘米以上的大树要挖土坨1-2吨,造成大量土壤损失。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北方乡村中的槐、榆、椿、白蜡、松、柏;南方乡村中的樟、楠、杉、银杏、相思等大树,是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大树老树还是乡村的标志,如今,大树老树被卖进城市,乡村美景为之失去颜色。乡村没有了老槐树,我找不到回家的路,许多返乡的贺知章们叹息道。

第二,移栽过程中会造成大树甚至古树死亡。龚自珍在《病梅馆记》悲叹人们对梅花的摧残,讽刺了当时人们丑陋的病态心理。现今,人们对生长了几十年、上百年根繁叶茂的大树,去其根系,删其枝叶,加上长途运输,造成大树的死亡率高达50%-70%。即便成活,好一棵参天大树,也只落了个断臂之维纳斯

第三,助长了形象工程、浮躁工程蔓延。树木生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些乡土树种寿命大都很长,符合当地生态,但是生长很慢,这本是自然规律。鉴于此,20多年前,许多专家在很多场合下建议在苗圃里种植乡土树种,到时候长成大苗,以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遗憾的是,这些建议未被重视,才有了今天大树进城的悲剧。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纠正人们的速绿心理。利用大树古树使城市迅速绿化,是典型的形象工程和浮躁工程,这种速绿导致了不少人走向致富捷径,不认真培植和经营苗圃,而是将其作为囤积倒卖外来大树古木的场地,使许多苗圃基地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第四,助长了贪污与犯罪。尽管大树进城耗资巨大,因其身价陡增,有利可图,大树还是成了紧俏商品。大树进城派生出一批拐卖大树的树贩子,他们出没乡间,借机谋利。有人称大树进城有利于农民致富,这是个偏见。根据我们调查,一棵百年以上的老梨树,苗木贩子给的价格只是几十元到百把元,而雇用吊车费用每小时200元,大树拉到城市就值上万元了。其中的钱让谁赚走了,不言自明,还有一些负责城市绿化的官员趁机中饱私囊

第五,大树进城带来了病虫害。乡村的树木因适应周围环境,虽有病虫害,因其生物多样性复杂和大量天敌存在,不易爆发。而单一的大树进入城市,树干中沉睡的虫卵们遂失去控制而大量爆发。城市中增加的小蠹虫、白蛾、扁刺蛾、星天牛等许多就是随大树进城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早在20年前就呼吁停止大树进城。让人欣慰的是,现在大树进城终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叫停。高兴之余,还是有些感慨,在这个漫长的喊停过程中,许多大树古树已经命丧黄泉了。而且,近20年的大树进城造成的乡村生态破坏是惨重的,乡村中的大树基本被洗劫一空了。即使如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地下进行的大树进城活动也并没有停歇,因此,乡村大树古树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微信:17362057262